家乡的老人们评价人的时候,常常爱说一句话:这个年轻人,一看就知道是个书生,读过书的。我常常纳闷,这些一辈子的庄稼人,大多数都不识几个字,他们怎么可能知道读过书的人是什么样子,再说书都是读到脑袋里去了,不可能读到脸上去。“一看就知道是个书生”,这种说法应该是在瞎恭维吧。

那么,读书人应该是什么样子呢?也许万般的人有万般的答案。但如果问,为什么读书?答案无非“千钟粟、黄金屋、颜如玉”,或是“万般皆下品,惟有读书高”。这些都是老祖宗留下的。不过,在时下这个崇尚权利和财富的社会里,谈恋爱的基本准则是有房有车,评价女人的一生是学得好不如嫁得好,后现代的官二代、富二代卖萌的、露着膀子炫富的层出不穷。读书无用的论调让传统的价值观道德观一而再再而三地遭遇挑战。于是也就有了这样的困惑:读书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?

任何个体都是感性与理性结合的矛盾体。我读书时,常常会觉得有所收获,这种收获既是情感的交汇又是智慧的碰撞。或许,在我的矛盾体里,理性的东西会偏多一些吧。我很感谢读书带给我的智慧,他如同一块璞玉,你越是锲而不舍越能够收获价值。《无价》告诉你,买东西砍价时,你的初次出价越低,那么最后的成交价就可能比平均成交价低。每个想买又便宜又漂亮衣服的女士,都应该去读一读这本书。读了《浪潮之巅》,你就知道诺基亚最开始是一家生产木材的公司,最近一百年里,重大技术革命的发明创造者都是美国人,或者包含美国人。读《高效能人生的七个习惯》,你会知道如何做好时间管理,如果每天都在做紧急而重要的事情,那么说明你的时间管理是失败的,如果每天都在做紧急而不重要的事情,那么就更糟糕了,你在浪费你的生命。读了《做不生气的父母》,你就会明白,幼儿园的老师在家长会上评判你的小孩十分调皮、坐不住,过后你应该对你的小孩说,老师夸奖你现在比原来好多了,原来只能做一分钟,现在可以做三分钟,而不是把老师批评的话转述一次。当然还有很多书会告诉你这样或者那样的道理。每个人读每一本书,或多或少都会明白些什么,虽然可能说不清楚,但是这东西,都会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每天的生活。

当然,我亦感动于读书带给我的情感的享受。读那些名人传记,小说,游记,可以把你带入另外一个世界,过另外一个人的生活,领略另外一种风情。读《林肯传》的时候,对林肯的印象,这是一个高高瘦瘦的人,一个背影都透露做孤独和悲伤的人。读《百年孤独》,不仅惊讶于书里的离奇故事,而仿佛自己就住在马孔多,就走在马孔多的街道上,看着那一片片白色的房屋。当最后的飓风卷走马孔多时,心中一阵慰藉,因为随着马孔多一起消失的,还有布恩迪亚家族,以及他们的庭院,庭院里丛生的杂草,残缺的墙壁,墙壁上的蜘蛛网,屋里胡乱堆砌的杂物,杂物上面的灰尘,以及这满屋的孤独和凄凉。读《平凡的世界》时,孙少平下到煤矿下面时,仿佛自己也眼前一抹黑,当他和田晓霞拥抱和热烈相吻时,仿佛就是自己在抱着最心爱的那个人。还有就是《冰与火之歌》里面的奇幻世界,自己化身为一个骑士,驰骋在绝境长城之外的冰原上,准备着和异鬼的最后一仗。当然在《三体》里面你也会感慨于,整个宇宙都为你而闪烁的奇妙想法,也会憧憬地球外的无数个外星文明,更担心如果地球不复存在了,地球文明该怎么办。读《不去会死》时,仿佛就是自己骑着自行车,是自己在秘鲁被抢劫,是自己站在非洲大陆上仰望着那些猴面包树。读这些书时,要么感觉自己像一个幽灵一样悬浮在半空中,俯视着这些人物的一言一行,要么感觉自己已经进入了人物的身体里,和他们一起打开一扇门,一起说着一句话。这些书,不为别人读,不为自己读,只为书中的那个自己而读。

也许读书还会带来很多其它的东西吧,但是我也说不清楚,写不下来。只有每个读书的人自己去体会了。我反对带着目的读书,那样会很累,总渴望能马上读到最后一页,或者马上明白一点什么,渐渐就会觉得读书是一种受罪,最后就不会再读了。读书应该像一条平原上的小溪一样,慢慢地静静地流过,没有固定的方向,但是一直向前流。慢慢地,读书就会成为一种习惯,成为生活的一部分。

闲暇时,无聊时,拾起一本书,读一读。不为成为老人们眼中的书生,也不为“千钟粟、黄金屋、颜如玉”,更不为有房有车。为了一个有趣的故事,为了书中的一个人物,为了这本书,也为了自己。轻轻地打开一本书,读完了,慢慢合上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