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些日子,刘先生在饭桌上突然问我,你晓得莫言吗,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那个?我说,晓得,张艺谋的《红高粱》就是改编自莫言的同名作品。刘先生眼中充满了无限的敬佩之意,随即找来莫言的作品开始阅读,并在而后几天中不时与我探讨书中的情节人物。再后来,在我的介绍下又迫不及待地拜读了陈忠实的《白鹿原》。这些日子,又在路遥的《平凡的世界》里开始了他新的旅程。用刘先生的话来说,请别打扰我,我正在文学的海洋里徜徉。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。爱玩游戏,爱下围棋,钟情于电影的刘先生,竟然也没能抵挡住书籍的魅力,如此深情地沉醉在了她的怀里。当然,我也不例外。
少年时读书,颇多有趣的记忆。读初中时,同桌以一本金庸的《天龙八部》成功赢得了我的友谊。精彩绝伦的故事,浪漫美妙的爱情,让我着了魔一般以一种不知疲倦的方式追逐着。走路看,吃饭看,宿舍熄灯后打着电筒在被窝里看。即便是在课堂上,也会先用教科书垒成一摞,中间留下刚好放一本书的空隙,然后把书打开放在里面。实在忍不得那些文字的缭绕了,便抽出来,偷偷地看上两页,担心被老师发现又塞回去。如此往复几回,最后好不容易听到下课铃响起,实在顾不得许多了,便赶紧抽出书如饥似渴地读起来。那些对我而言枯燥的课堂也因此在我的记忆里被染上了绚丽的色彩。
后来进了大学,误打误撞读了中文系,那些活在书里的日子成了我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。读书是大学生活里如同吃饭睡觉一样普通却无比重要的事情。那个时候什么书都读。中外名著、古典诗词曲话、言情小说、官场小说、悬疑小说一概不拒。每个人的床上都架着一根一尺宽近两米长的木板,专门用来放书,还有一个床头专用的折叠小书桌,用来供在床上读书写字之用。周末最大的享受,便是从早到晚不出宿舍门,躺在床上看一天的书。到了吃饭的时间,总有两个人会在石头剪刀布的公平竞争中被淘汰出局,然后本着“舍小家、顾大家”的牺牲精神承担了全宿舍人的打饭工作。废寝忘食这样的故事再也不是传说。有的时候,读书读到痴魔,遇到境遇坎坷的,仿佛自己也跟着受苦遭难,心底某个角落好似扎了根刺一般,伤心之处欲罢不能;遇到皆大欢喜的,仿佛自己也披红挂彩,如坠云端,整个人飘飘然,心里亦甜滋滋的;遇到幽暗昏惑曲折难耐的,仿佛自己也入了这绝境,绞尽脑汁,亟待寻个出处,想要预先看了结局,又不甘早早结束这段冒险,只得在百般纠结中按捺下冒到喉头的心,继续找我的“柳暗花明又一村”。
类似的读书经历还有很多,大都让我难以忘怀。可是,我又实在算不得上是一个读书人。时常看到有人说自己读书,须得捧一杯清茗,在宁静的夜晚,一边聆听雨声,一边与书中的文字来一个心灵的交汇。有的人说自己读书,从那些字里行间获知了人生的哲理,大有振聋发聩、醍醐灌顶之意。有的人说自己读书,是为了视通万里、思接千载、心游万仞、精骛八级。有的人说自己读书,是想要怡情养性,提高自己的修养品性,体现出文化人的脱俗与雅致。固然,仁者见仁智者见智。我只道读书是我的爱好罢了。清茗也好,雨声也罢,真正钻进文字里的人是无暇顾及的,至少在我是这样。至于时间、地点,就更不曾刻意地要求,只要书瘾上来了,哪里还顾得上呢。对于读书的意义,我也有自己的想法。工作以后,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难以适应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,于是刻意地去觅了些和工作、社会交际有关的书来看。我也很努力地想要从这些潜藏着“黄金屋”和“千钟粟”的书籍中去获得我人生的指引和明示,可是,终究是没有成功的。我甚至有些懊恼,常常埋怨自己年事已高,全然没了过往那样聪敏的领悟力和记忆力。直到有一天,在读尹建莉的《好妈妈胜过好老师》时,我突然有了相见恨晚的感觉。在这本书中,作者提到自己的女儿小学毕业就读完了金庸的十四部武侠小说,到了高中更是有了1500万-2000万字的阅读量,这种大量的阅读给女儿带来了与别的孩子不一样的童年,自然也有和他人不一样的收获,取得的成就更是理所当然。想起我的学生常常跟我抱怨:“李老,语文怎么这么难学啊?尤其是作文,总是不上不下的。”我说:“要多看书,书看得多了,语文自然就好了。”“我不爱看书,就爱看电视。要不,你给推荐几本,能帮助我写作文的。”这样的对话已经在我的耳边播放了很多遍了。不得不说,这正是我们教育的失败。尹建莉认为,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,应当从小就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。兴趣从何来?有乐趣才会有兴趣。可是,爸爸妈妈总是以孩子能够背唐诗为荣,锲而不舍地向所有人展示孩子背诵唐诗的本领。老师也会告诉学生,多看书会帮助你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。而作者认为,只有不带任何功利性的读书,才是真正有乐趣的读书。我太爱这句话了。为了这句话,我怀着感恩的心,激动地把自己的灵魂都掏出来沐浴这春风和阳光。读书,实在只是我的爱好罢了。什么也不图,什么也不顾,即便是“不求甚解”,我也可以高呼我“好读书”。林语堂先生也说,“读书要为书而读,不是为读而读”。书在己看来,是单恋的爱人,可以偷偷地喜欢,也可以大胆地表白,爱得畅快淋漓了,还可以掏心窝子地付出而不求回报。所以,何必在乎书给了我什么呢?读《白鹿原》,我只为在那古老的原野上去感受人性的挣扎,一个古老民族的彷徨与呐喊。读《孩子,你慢慢来》,我只愿愉快地和三个可爱的孩子在他们的世界里漫步。读《白夜行》,我能感到骨头里浸透的冰凉,美好希望下的绝望。读《三体》,即便看不懂那些物理学名词,我也能在这未知的世界里或憧憬或惶恐。读《山楂树之恋》,看到老三在痛苦中离去,我在办公室里哭得稀里哗啦;读《特立独行的猪》,看到那些诙谐的文字,我常常不自觉地嘴角带笑。我无法一一言说那些读书的故事,只因为,他们一直和我在一起。
谈不上博览群书,算不得纵贯经史,我只在乎方寸之地沐浴着阳光。“壮心轩豁任行藏”,无奈这一生的壮心,都被这书牵挂去了。暮潮与我何干,即便是入了苍茫,我也无悔无怨。